助推跨越发展 实现长治久安
——我州运用典型经验调研成果开展案例教学文章摘登
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阿坝实践
阿坝州纪委
编者按:“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阿坝州打响了抗震救灾的攻坚战。2009年4月,阿坝州进入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
面对4000多个恢复重建项目、近千亿的重建资金,如何确保项目、资金、干部安全,确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阿坝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成立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科学决策下的高效执行力催生了“阿坝速度”。三个月后,在距离“5·12”震中不足10公里的映秀水田坪,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国第一家板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运行。
三年过去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这片“试验田”结出了丰硕成果,“阿坝模式”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2009年,阿坝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伊始,省长蒋巨峰,原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欧泽高,副省长黄彦蓉等省领导在中心视察工作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州四大班子领导多次亲临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中心的工作得以迅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州公共资源交易体制逐渐形成特有的“阿坝模式”。
“阿坝模式”的五大特点
特点一:“一委两办一中心”三级监管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的优势在于决策权在监管委,监管权在招监办、招管办,执行权在交易中心,从根本上实现了决策权、监管权、执行权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彻底根除了管办不分、同体监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体制性障碍,被业界誉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举。实际效果赢得了各方的赞同和肯定,阿坝公共资源交易被省内外投标企业和评标专家誉为“最规范、最阳光”,成为《人民日报》、《廉政瞭望》、《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阿坝日报》、阿坝政府网等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深圳、遵义、漯河以及成都、雅安、宜宾等省内外60余家单位前来考察、交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工作。2012年6月初,中纪委在江西省召开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推进会,阿坝州在大会上作了书面经验交流。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阿坝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模式和成果。
特点二:“四位一体”统一平台和自行招标。将原分散设立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土地交易服务中心和国有产权出让中心整合成“一中心”,由中心受政府委托行使自主招标权,严格实行“统一进场交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开标监控、统一评标、统一缴退保证金”,打造了一个透明公开、竞争有序、规范平等、便捷高效、监管有力的阳光大平台。截至2012年7月,已完成各类交易3000项,交易金额超过150亿元,节约资金24亿元,国有资产增值1.75亿元,每个项目缩短招投标时间12天。与此同时,自行招标减去了委托代理机构和环节,打破了非法利益格局,切断了交易各方之间的利益链条,有效防止了串标围标、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从源头预防了腐败,保护了干部。
特点三:健全制度确保规范运行。规范运行是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生命线,为从源头上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中介不中、专家不公、企业不诚、监管不严、查处不力等问题,铺设“三公诚信”的运行轨道。阿坝州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中,把建章立制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了涵盖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矿权招拍挂和国有产权交易等四个大类,涉及工作流程、招标文件编制、信息发布、开标评标、不良行为披露、招标失败处理等10多个方面的规范规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促进和保障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机会公平、结果公正。
特点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成效明显。针对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攻坚克难,牢牢掌控公共资源交易的四个关键环节,确保交易活动在阳光下运行。一是立足激发潜在投标人参与竞争积极性,创新“报名、交纳保证金、专家抽取”三个保密工作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截至2012年7月,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0多家企业注册进入中心网站企业库。二是立足净化招标市场,建立不良行为通报平台,推进招投标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三年来,已公布不良行为记录公告43期,禁止32家企业1—3年内到阿坝州参加投标活动。三是立足把人为因素降至最低,全面实施网上招标。引入了CA数字证书认证机制,采用多个银行“网银”直接交易,实现了招标文件网上发布、网上投标报名和下载标书、网上缴纳和自动退还投标保证金、网上答疑等功能。四是立足解决“专家不公”难题,在全省率先试点“经评审的合理低价抽签中标办法”,制衡专家自由裁量权,有效防止恶意竞争、低价抢标和投标人围标抬价。
特点五:素质过硬的钢班子铁队伍。在板房工作生活了整整三年,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清苦的生活条件,巨大的工作压力,纷繁的名利诱惑,阿坝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队伍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发扬“勤政廉洁、艰苦奋斗”的板房作风,超常努力、超常付出,成长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党委政府信赖,作风过硬的队伍。被誉为“山坳里一面鲜艳的红旗”。
实践“阿坝模式”的五种体会
体会一: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怀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坚强后盾。公共资源交易存在的问题国人共见,市场主体深感苦闷,灰色利益格局盘根错节,关键在勇于治理。阿坝州委、州政府旗帜鲜明,力主改革,并以身作则,着力营造区域内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赢得投标企业、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拥护。
体会二:省直部门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和指导是做好工作的鼓舞和鞭策。推进改革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阿坝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建、运行中,工作人员也曾经面临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阻力,有些压力和阻力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正是省直有关部门一如既往的支持、帮助和指导,让交易中心找到了破解改革压力、阻力的方法和动力,自始至终坚持改革、推进改革、深化改革。
体会三:各县和州级各部门讲政治、顾大局,全力支持中心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力量支撑。各县和州直部门坚决执行州委、州政府决定,在机构组建、制度建设、人员调配和项目进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有力有序推进。
体会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做好工作的永恒主题。灾后重建的历史责任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交易中心科学谋划,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阿坝州大胆创新突破,从制度设计上找到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的答案,实行“一委两办一中心”的三级管理模式,架设了公共资源交易良性运行的构架。
体会五:依法管理和全方位监督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结合灾后重建实际,依法行使自主招标权,变政府投资项目委托招标为自行招标,制定了一系列易于操作的办法、制度、规定,而且将所有交易活动置于阳光下,自觉接受行政监察、业务监督、社会监督,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确保了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在依法、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做大做强“阿坝模式”的五方面对策
“阿坝模式”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闯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要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做强“阿坝模式”。
对策一:提升交易服务平台。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布局,科学化管理,努力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备、服务精细”的民族地区领先、省内一流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对策二:健全交易制度体系。坚持制度为先,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不断梳理市场建设、管理、运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建章立制,严密程序。重点建立健全遏制违规借用或出借资质制度、投诉举报处理机制、评标定标优化机制和标点专家惩戒制度。通过建立科学、严密、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始终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把公共资源交易的每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做到过程阳光、细节阳光、全程阳光。
对策三:提高交易科技含量。坚持加强网络化建设,启动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二期系统开发和建设,建成具有阿坝特色的数字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大力推行电子招标、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企业不良行为网上公告等做法,实现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转变。
对策四:拓展交易覆盖范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配置资源。在巩固市场现有交易类别、品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许经营权、文化资源等无形资产进场交易,逐步扩大进场交易范围。
对策五: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发扬“勤政廉洁、艰苦奋斗”的板房作风,以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努力造就一支“干实事、干正事、干成事”的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队伍。